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大三课题2013.9-2014.2教育笔记---神奇的线
发布日期:2014-2-28   点击:2020

钱婴

苏州园林漏窗的窗框的形式有方、横长、直长、圆、六角、八角、扇形及其他各种不规则形状。而门洞、花阶铺路的图案更是数不胜数。在表现形式上,如果只是用画笔画一画就显得十分地无趣。我们首先引导幼儿从漏窗、门洞、花阶不同的形状、颜色、图案中发现、欣赏各种线条。

线条是比较抽象而又单调的“语言”,那么,简单的线条为什么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样的答案我就让孩子到生活中自己寻找!这样一来,孩子们也有动力来研究如何画线条。孩子们发现太阳的光就是线,电话线也是线,由此孩子经常自己命名线条,如:太阳线、电话线等等,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线,孩子们对于绘画也是格外的有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变“抽象语言”为“具体语言”,实施在教学中就是过程的情景化。

在活动《惊奇一线》中,我要求幼儿自己设计漏窗的图案,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半成品,添上各种对称的花纹。我为幼儿准备了两种材料:白纸和画有基本形状的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材料的选择。对于平时作画比较大胆的幼儿,我鼓励他们选择白纸进行作画、装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构图;对于平时挥笔不够大胆的,我让他们拿老师准备的半成品(已经构好轮廓的)练习,通过勾画花纹,涂色时的挥笔,体验如何大胆。当他们的作品完成以后,同样给予肯定,在老师赞许的目光中,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喜悦和自豪,从中获得了满足,建立了一定的自信。

同时我和家长联系利用节假日,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穿街走巷,平时被忽略的线条一一展现在了孩子的眼前:衣服上、家具上、餐具、装饰品上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线条花纹,线条与图形花纹的有机组合,产生了神奇的美感。孩子采集了自己的发现,使得孩子的感官受到了冲击。

 

 

 

将环保材料与课题将结合

在活动中,我们总是考虑在幼儿欣赏的基础上,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让幼儿来表现和创造。通过较长时间的考虑,本着环保和节约的原则,我们在选择幼儿表现材料的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就地取材、废旧利用。运用到的材料有旧报纸、空瓶子、铁丝、鹅卵石、皱纹纸、花瓶、积木、瓶盖、海绵、垃圾袋、手纸芯、一次性纸杯等等。在“苏州园林真好看”的主题中,组织幼儿欣赏、表现花阶铺地的时候,组织全体幼儿和家长收集几大箱近千个的养乐多空瓶,把瓶底涂黑,插在PV管里,既好看又可以让幼儿踩上去,真的可以走一走。在玩了一阶段后,幼儿觉得黑色不好看,还在瓶底涂上了红色和蓝色,拼出了花花绿绿的花阶,既有园林特色,又带有幼儿自身的认知特点。在表现花阶铺路的形式上尽量多样化,除了用瓶子铺路之外,还用报纸撕成小纸条,再团成小球,做铺地的外围材料。用各色皱纹纸搓成小球,充当鹅卵石,在硬纸板上进行花阶铺地,用胶水黏在硬纸板上,铺出了菱形、圆形、花形等简单花纹,也有幼儿铺出了小熊、糖果这些带有童趣的图案,也同样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开展了漏窗的拓印活动,提供了各种物品:如六角形的花瓶、切蛋糕的三角形塑料刀、长条形积木、圆形瓶盖等,难度降低了,但幼儿的创造力被激发了,幼儿作品的效果比较好。还另辟蹊径,选用了卷筒纸的纸芯,逐一切成一个个等长的小圆筒,再对切成一个个半圆形的带拱形的纸筒。用透明的饼干塑料盒子,运用这些圆形和半圆形的纸筒,在盒子里先拼搭好造型,再用透明胶相互黏连。教师在幼儿完成作品后,进行进一步地加工,把拓印的图案剪下,加以塑封,打洞,穿上细绳,挂在教室里,变成了一种美丽的装饰物。第二个“苏州园林真好玩”主题中,用海绵制作假山,配合塑料垃圾袋制作的池塘,组成一个园林场景。用手纸芯和牙膏盒子做各种各样的拱桥,用纸盒搭平桥,用吸管和硬纸板做成具有飞檐斗角特色的苏式公交站台。在“苏州园林的花草”这个穿插性主题中,我们分别用一次性纸杯、吸管、旧报纸制作了荷花、菊花、桂花、梅花这些在苏州园林里最常见,而且具有美好含义的花卉。一次性纸杯涂上漂亮的颜色,沿杯壁向下剪成很多长条,用铅笔卷住长条,造成卷曲的造型,两个不同颜色的杯子套在一起,一朵美丽的重瓣菊花就做好了。旧报纸卷成长条形做树干,剪出各色的花瓣贴成一枝枝红梅、绿梅、腊梅。

运用各种废旧材料一直是幼儿园的传统,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我们将秉承这一传统,继续收集多种废旧材料,扩展材料的范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用生活中的游戏

儿童的绘画和艺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义的美术,而是一种游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就是一种玩耍。游戏是孩子绘画的最好载体。在美术教学中,能为孩子创设一个游戏实践活动情境,就是给孩子提供一次直接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使孩子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从而提高感性认识。由于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孩子往往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也比较容易进入游戏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故事情节来创设情境,这样既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又易于被他们接受、喜欢。如:《花阶铺路》的活动,放在区域游戏中出现,前期给幼儿讲了个《红黄蓝绿来做工》的故事,幼儿通过活灵活现的故事,并根据各自的想象,用各色的皱纹纸拼出了各种图案,有小熊、有糖果,让作品充分体现了童趣。幼儿在这种意境情绪的驱使下,展开想象翅膀,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画画中去,体验创造快乐。

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幼儿的生活和艺术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美术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的根基是儿童的生活,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是引导幼儿建构具有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尊重生活、关注生活,将美术教育和幼儿生活有机融合,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育活动过程和方式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帮助幼儿建立适应生活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正是以生活为素材,以美术教育为纽带,将美术教育渗透于幼儿的节日生活、饮食活动、科学探究和区域游戏之中,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让幼儿美术教育回归到真实、完整、和谐、融合的生活世界,让美育装点生活,让生活更加美好。

 

 

皱纹纸黏贴画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孩子们进行皱纹纸粘贴的过程中逐渐发挥自己的特点,敢于大胆尝试,有创新意识和挑战意识。他们摆脱老师的范例,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付可凡小朋友在完成《花阶铺路》的粘贴活动中,能够大胆粘贴,首先花瓣她采用褐色细条的皱纹纸粘贴边缘,花心是运用皱纹纸旋转粘贴法,一圈一圈地粘贴,而且颜色各异,作品非常有个性,体现了皱纹纸粘贴画的特点,视觉效果棒极了!大家都要跃跃欲试,纷纷尝试这种粘贴方法,而且能力强的幼儿竟能超越付可凡的想法,进行创新,孩子们在这种交流中对皱纹纸粘贴画能够很好的驾驭,而且作品没有雷同的,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创作水平逐渐得到发展与提高。

组合粘贴法将皱纹纸粘贴画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孩子们不断在创新、探究中得到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孩子们在皱纹纸粘贴的技能方面逐渐有自己的见解与方法,因此,教师要趁热打铁继续挖掘幼儿内在的艺术潜能—艺术中的美。这种美不仅体现在教师内在的艺术涵养与底蕴,而且体现在孩子们对皱纹纸粘贴的创作与超越,因此学无止境,只有不断的提供粘贴的素材,更要挖掘每个孩子内在的艺术美,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与审美情趣。皱纹纸粘贴不在是一幅简单的作品,更要描绘一幅场景,培养幼儿完成富有主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