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大班组课题教育笔记--俞晨艳 吹画的多样性/漏窗的表现/有趣的魔法玉米/漂亮的梅花树
发布日期:2015-1-22   点击:2467

教育随笔

俞晨艳

 

吹画的多样性

男孩xxx拿起毛笔,男孩xxx也拿起毛笔,分别转向范例墙面。xxx指着第二张第三张画对xxx说:“这是我画的。”最后指向第一张说:“这张是老师画的。”xxx转向第三张说:“这张是你画的?”“对啊。”xxx又说:“这张是老师昨天画的,她教我怎么画。”说完,他们两人手拿毛笔走到旁边的活动柜中取画画的纸,然后一起坐了下来。xxx首先将手中的毛笔伸进颜料瓶中蘸了下:“是这样的。”接着往自己的画纸上点了几下,xxx则关注着xxx。“你蘸进去呀。”xxx说。xxx于是也把毛笔蘸进了颜料瓶,但是没有拔出来。“赶紧拿出来呀。”xxxxxx说。xxx手拿毛笔不敢在画纸上落笔,转头看着xxx在他的画纸上点了几下。xxx又蘸了颜料在画纸上不同的地方点了点,xxx也模仿着将自己的毛笔伸到颜料中蘸了蘸。xxx边点边说:“一会颜料够了就吹。”xxx这才动手在自己的画纸上点了起来。xxx低头吹起来了,xxx停下手中毛笔看着男孩xxxxxx左边吹两下右边吹两下,颜料马上四处散开,树干的造型立即呈现出来。完成了吹画,xxx坐着等待画面的风干。xxx则继续在画纸上同一个地方用毛笔反复点着,看到xxx完成了,于是他也低头吹了几下,可是颜料没有被吹开。xxx又用手中的毛笔在刚点过的地方点了点,低头吹了吹,颜料被吹开成一条线。xxx又蘸了颜料反复在同一个地方点点,点好就吹。同样的动作重复好几次,可是没有像xxx那样成功的将树干吹出来。最后他索性将毛笔在点过的地方涂了起来,然后再吹吹,还是没有造型。“我的树干有点干了,我可以用印泥点画了。”他边说边用手指开始点画了……分析:“吹画”是用嘴或其他工具把滴在纸上的颜料吹散开来,显现出千姿百态的图案而组成一幅画的美术形式。这种作画方式操作方便、气氛轻松,画面变化无穷,符合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从作画的过程来说,画面不断变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大班孩子不断想像、创作的过程。在不断联想构思的过程中,孩子的手、眼、脑协调运动,思维发散越来越流畅,想像越来越丰富。游戏中xxx语言交流互动很活跃,能主动将自己的已有经验与xxx分享,xxx则在交往能力上略逊一筹,不会主动寻求帮助。不过xxx在学习时有股韧劲,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始终坚持探索。如果老师在作画的材料上有所调整,那么吹画活动就更完美了,孩子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例如:颜料色彩的丰富性,孩子对美感更有感觉;吹画工具的多样性,孩子能熟练掌握吹画技巧。最后的点画梅花是孩子随意在树枝上点的,这对大班孩子来说简单了。我们可以通过范例作用来提升孩子的经验,在范例中以不同形式点画组合成各种花朵的造型。比如将点画有序的排列成5辨花瓣,这不就隐性的包含了冬天里梅花的特征。既能丰富孩子对不同植物的认识,同时点画的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漏窗的表现

《纲要》中所说的要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的名族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此我选择了漏窗作为艺术活动的载体,让幼儿在欣赏漏花窗图案美的基础上感知漏花窗的特色美,并让幼儿尝试用纸卷图案组合的方式来设计、创作漏花窗,从感知到表现,不仅追随了幼儿的能力发展特点,也符合了《纲要》的精神: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理解和想象。

对于现代的孩子来说,中国的古代文化已离他们越来越遥远。而这次活动我挖掘了孩子们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漏花窗”这一古代园林建筑元素作为教育资源,引导孩子在欣赏与艺术创作中感知了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值得推广。活动中我和孩子一起感知难点、探究难点、解决难点的过程很实在,这是我体会较深的一点。但也有一个矛盾,在剪漏窗的环节即使是孩子已经感知了剪的方法、要求,我也一再强调漏窗的特点,但孩子在表现的过程以及呈现的作品中还是出现了我一再强调的问题,如漏空的不多、没有很好的表现窗框等问题。这就出现了孩子技能与方法的掌握与正确表达表现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可以这样解决:把集体活动的目标要求再渗透到区域活动中,让集体活动的要求外延,给孩子多次探索表现的机会,我想孩子们是能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来完全的表现漏窗美的。给我的启示是:某项技能的掌握和创造性的表现并不是在某个集体活动中就能实现,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让我在组织这样类似的技能性的活动时会去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和表现方式。

 

 

有趣的魔法玉米

在研究制作苏州园林的门洞材料中,通过购买玉米粒的过程,让我对玉米粒有了更多地了解,比如玉米粒的材质、安全、做法……让我对玉米的魔幻性有了更多的好奇和期待。之后我让孩子们了解了制作玉米粒的过程,看到制作的玉米粒作品,让我欣赏到了一个又一个不同形态、不同特点的玉米粒造型,感受到了玉米粒的神气魔力……正是因为有了玉米粒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老师能独具慧眼地挖掘了玉米粒的神奇并进行了有效地指导,让孩子们喜欢上了手工制作,并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通过制作玉米粒,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

我们还准备了剪刀,海绵以及还未完工的玉米粒作品。也给准备了作品的底板,以便我们可以把作品固定住,大葫芦形的门洞需要固定,史密斯也忙着将底板铺满橙色的玉米粒。一番努力之后,我们终于完成了葫芦形门洞的制作!史密斯的脸上也露出了神气的眼神,但是好像意犹未尽,生性好动的他转身又去帮助徐梓涵搭建玉米粒了。这时抬头才发现教室里已经来了很多小朋友,带来了各自的得意作品。观赏着这创意无限,精致非凡的作品,刚才还有的xx得意劲儿已经荡然无存了,剩下的只有无比赞赏,羡慕,和崇拜。伍雨桐的爱心门洞精致整齐,美轮美奂;王冰妍的方形门洞挺拔站立,栩栩如生;冯静茹做的小小园林中门洞错落有致,不同反响;顾正域的圆形门洞清新自然,精细到位;周予臻的花瓣形门洞构思独特,天马行空;还有其他的门洞作品,等等等等,个个都是生动传神,精妙无比。走出教室,走廊上展览的其他班的作品,也是叹为观止,家长们都不由自主的伫立观赏。看着这些作品,在亲身经历了搭建作品的不易之后,更是体会到这颗颗玉米粒的背后是家长朋友们对儿女的无限爱护和期许。

 

 

漂亮的梅花树

这学期中我们组织了与课题有关的区域活动,此活动是根据季节的特征和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的。活动前,我班幼儿进行了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尽情享受冬天的美,更加深了对梅花的认识。活动开始时,我采用谈话的方式让幼儿进一步感知梅花的形状、颜色等,为制作梅花做了铺垫。我边讲边制作、幼儿也跟着学,很快就制作出了一棵棵漂亮的梅花树。我随手就贴到了主题墙上。这些“无声的召唤”吸引了孩子们,他们自豪的欣赏着、谈笑着。这块美丽的景色成了孩子们活动之余的谈话、分享喜悦的平台。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是:幼儿运用了折、剪、贴等基本技能;活动内容新颖,幼儿倍感兴趣,每个孩子都是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老师是幼儿的指导者,既体现了幼儿的主题作用,也发挥了老师主导作用,但由于活动时间长,所以没没有评价这次活动,让幼儿失去了分享成果、体验成功喜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