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苏州传统服饰文化
发布日期:2013-12-12   点击:2575

生活在苏州以东吴县甪直、胜浦、唯亭、陈墓一带的农村妇女,依然保留着传统购民俗服饰。她们历来以梳愿摄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挡裤、柬倔裙、裹卷膀、着绣花鞋为主的传统服饰,颇具江南水乡特色,故有“苏州少数民族”美称。 
水乡妇女很重视愿摄头的梳理和装饰,她们以乌黑的头发、硕大的发留、众多的饰品,辅以精美的包头内和服饰,显示出自己的心灵手巧和端庄秀美。其服饰的地方特色非常浓郁,传承性稳定,但随着季节的变化,年龄的差异和礼仪的需要,而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来说,春秋季节服饰的特点尤为突出。 
春秋季服饰上装以拼接衫为主,面料多以花布、土布、深浅士林布为主要基调,色彩对比鲜明,鲜而不艳、艳而不俗,常用几种色彩的面料拼接而成,剪裁得体,缝工精细,装饰性很强,它的特点也是通过服装的装饰工艺来体现的:有拼接、滚边、纽攀、带饰、绣花等。而裤于多用蓝地白印花布或白地蓝印花布,裤挡用蓝或黑色士林布拼接。腰部的瞩裙也很有特色,长度齐膝,裙搁极细,搁面和裙带上均有不同工艺的花饰,裙外面系上一条小穿腰,穿腰是与蹋裙相联的辅件。穿腰上缝着一个大口袋,穿腰四周及带上绣着各种图案的花纹,是服饰中的重要装饰物。裙的设计是很实用的,劳动时柬了倔裙,腰背不易受风寒,站立时又能增加腰部的力量。下摆较大,不影响行动,有利于水田操作,又方便于野外小解遮盖,既实用又美观。 

水乡妇女服饰,随着年岁的大小,有着不同的要求,青年妇女以花俏为主,精地利用服饰上的有限空间,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衬托、交错的手法,以达到显眼,花俏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特出了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美,给人轻盈洒脱之感。而中年、老年妇女则以深色调为主,服饰庄重、稳定,穿着要求的舒展宽大,故而给人古朴持重之感。 

水乡妇女服饰历史悠久,世代相传,相因成习,传承性很强。这些服饰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形成了具有水乡地区民族文化传统特色的审美观念,并证明了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美化自身的。至今甪直地区仍保留着江南水乡妇女传统特色的民俗服装。

 

苏州核雕
明清时期,苏州核雕渐兴,江浙一带官宦商贾崇尚风雅,流行玩赏竹木牙雕等奇珍,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核雕风靡朝野,出现了“凡文人必手持折扇,有折扇必有核雕扇坠”之盛况,精湛而玲珑多巧的核雕被人们争相佩带和收藏。清末民初也出现了不少核雕名家,如杨芝山、都桂兰。杨芝山的核桃雕“西园雅集图记”技艺精绝;都桂兰的核雕还被周恩来总理1955年出访时作为赠送外国元首的礼品。 
民国时期,苏州太湖边上的舟山村核雕逐渐兴起。舟山村自古就是出雕工艺匠之地。据《香山小志》记载:“香山梓人,巧者居十之五六。又有雕工,专将竹根、竹节、黄杨、紫檀、以及象牙、牛角、桃核、橄榄核、刻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等玩品,精巧有致,雅俗称赏”。上世纪三十年代,舟山村曾涌现了开创苏州核雕新局面的一代核雕高手殷根福,在苏州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今天,不由不使业内人士常常怀念他将技艺传承于后世的业绩。 
殷根福(1885-1939),自幼对工艺雕刻倍感兴趣,在苏州深厚历史文化的浸润和丰富而精湛的众多传统手艺的熏陶下,曾先学竹雕、牙雕,虽默默无闻,但也能聊以维持生计。1930年前后,他在上海老城隍庙开设了“永兴斋”,专门出售竹雕、牙雕工艺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广东船工手中获得橄榄核,此橄榄核产自广东一带的“乌杭”品种,其颗粒大,质地硬而细腻,便于执刀雕凿,经其精心琢磨后,随形设计雕成罗汉头像,稍经抚摸,便滋润光滑。而后他将雕成的罗汉头穿成手串在上海店内销售,普受民众欢迎。为塑造好罗汉形象,他多次到东山紫金庵罗汉堂内临摹观察,并反复揣摩,融汇于心。此后,他刻制的罗汉头像越发挺刀爽劲,厚朴凝重,表情自然,双目传神,且形象生动、神采各异,使求购者络绎不绝。自此,他专事核雕罗汉头像,并形成殷派独特技艺。为满足市场需求,他培养了儿子殷荣生、女儿殷雪芸和徒弟须吟笙等多名艺徒,并在舟山村组织生产,一时全村年耗橄榄核10担左右。 
殷派一脉的核雕技艺由殷荣生、殷雪芸、须吟笙、钟年福等继承下来,并逐渐发展壮大。1970年,他们几个召集村上核雕艺人创办雕刻组,通过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销往香港澳门东南亚各国;1973年,又带领20余人参与创办吴县东山雕刻厂;而后于1975年在本村建立舟山核雕厂。而殷雪芸则在1972年被邀至苏州工艺美术厂、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传授核雕技艺,先后培养了董兰生等多名艺徒。 
一段时期,苏州橄榄核雕处于低潮时期,人员散失,技艺荒疏。“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行”,自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裕,喜爱核雕的民众与日俱增,由此核雕生产又峰回路转,使一度沉寂的核雕市场活跃起来。如今的舟山村,家家户户都在制作核雕,从业人数达五六百人。北京等北方大城市民众对苏州核雕钟爱有加,当地村民足不出户,客户却纷至沓来。由于市场前景看好,附近从事木雕的艺人纷纷转入核雕,从业人员不断扩大,也涌现了一批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如陈素英、周建明宋水官、董兰生、须培金、殷毅军等继往开来的新一代核雕高手。同时,通过薪火相传,使年轻一代的核雕能手也随之大量涌现,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品种 
当今的核雕品种、花色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珠串式,即把多个核雕穿成一串,多为十八罗汉头像,各种祥兽,群仙聚会等;二是坠件式,即以单粒核雕为主,配以红线,可挂在颈项或腰间佩带,也可挂在衣服、折扇上,坠件表现形式丰富,人物有仕女、观音等,还有花鸟、龙凤、山水植物等;三是摆件式,即将核雕镶嵌在象牙或红木底座上,供人玩赏,尤其是核舟,更以巧夺天工而名震四方。从题材内容分,主要有四个系列,一是吉祥如意系列,如十二生肖、避邪神兽等;二是神仙人物系列,如十八罗汉、观音、弥勒佛、八仙过海等;三是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如东坡泛舟赤壁、羲之戏鹅、桃园三结义等;四是山水园林系列,如山水风景、古典园林等。除上述形式和题材内容外,年轻的核雕人还在孜孜以求地探求多形式、多题材表现手法的核雕作品,似乎要将世事万物、历史人文都在方寸之间尽情挥洒,令人刮目相看。 
工艺 
核雕的制作与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首先要精于选料,因乌橄榄品种繁多,须根据其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一般以粒大、核厚、色红,饱满为佳;然后是设计,需根据核的形状进行构思,并将需刻划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其三是定形,即根据勾勒的图案打坯,即初步加工;其四是雕刻,即对整件作品的细部进行刻划;第五为修正,即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细部完善,特别是对人物的脸部、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调整,使之更加生动;第六需打磨,一般以细砂皮打磨作品,使之光洁细腻;第七是抛光,抛光后的核雕作品细腻、润滑而富有手感。如果雕刻罗汉头这类常规作品,则无需在核上勾画草图,自殷根福始就形成了五刀“定位”的技艺,一直流传至今,即鼻头一刀,眼睛二刀,耳朵两刀,关键是下刀部位要准确。诚然,同样是雕刻罗汉头,其形象刻划也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别。 
核雕制作工具有凿子、锉刀、扶钻三类。凿子有圆凿、线凿、平凿等多种,需自行制作,才能得心应手。圆凿,快口呈圆弧状,有大小之分,大圆凿可用来雕毛坯,小圆凿既可在核体较小的原料上履行代替大圆凿的功能,又能往深处挖,特别是透雕,往往需要用小圆凿来处理。线凿可用来刻细线条,如发丝、眼皮、眼黑、衣褶的细线条等,人物开相一般用线凿来完成,在一些细微处需清理的,小圆凿无法施展的地方,均可用线凿来代替。由于线凿灵活、雕刻有深度而被广泛应用。平凿用来雕刻块面,把物件轮廓勾刻出来,又可把橄榄核一些表层铲去,突出布局的立体感。毛锉以其细密的钢刺来修正橄榄核形状,使其达到圆整,扶钻则用来钻孔。 
苏州核雕吸收了石雕、玉雕、木雕、竹刻、微雕等艺术精华,在保持果核外形的前提下,无论浮雕、圆雕、透雕均以“精、细、奇、巧”取胜,呈现出独特的地方特征。精、细,体现在核雕作品工艺细微,点睛之处既细如针尖,又形象生动。刻划的罗汉等人物刀法简洁,形神兼备,即使将其放大数十倍,仍栩栩如生。奇、巧,体现在核雕作品均有巧夺天工之奇效,如核舟,不仅能在细微之间表现人物数十人,而且舟上门窗每扇都能开合自如,其落榫处以毫厘计算,令人难以置信。核雕体积虽小,却构思缜密,设计精巧,工艺细密,以小见大,其作品可作为颈项、衣带、折扇或绣袋的坠挂件,若穿成珠串,可作为手腕、颈项饰物。它曾是历代手艺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代代相传,至今依然如故。当今悄然兴起的核雕市场,不仅使传统优秀技艺得以传承,而且将会不断光大,显示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