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大四课题2013.9-2014.2教育笔记---走走,看看
发布日期:2014-2-28   点击:1998

蒋洁洁

幼儿课题教育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特点进行的一种审美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讲,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完全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幼儿的生活本来就和艺术融为一体的。因此,幼儿园美术教育离不开幼儿生活,应该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我国教育学家陈鹤琴认为,儿童的课题教育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活动。他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儿童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幼儿教育的重点就是要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生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丽。那么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就不在于教会孩子美术绘画的技巧,而在于侧重在于引导孩子寻找发现生活中的美,并运用幼儿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年把园林建筑作为课题研究作,才会使孩子们所喜爱并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得到全方位发展。在教学中我也常常从一些生活化的方面入手,提高孩子们自己的热情。具体的措施也有如下几方面:

找寻生活中的点滴。我尝试从孩子们的生活找起,让幼儿在生活中加深对园林的认识,平时多到园林中走走,观察。,使孩子们更容易也更愿意去表现和表达。我们主要辅导幼儿给我们身边常见的物体进行创作,我们选择制作花阶铺路,利用报纸,积木,等材料制作了花阶,在制作过程中表达的内容是孩子生活中的东西,这样就比较容易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更能吸引孩子的主动参与。

 

我们的乐趣

 

结合课题的美术活动:《制作枫叶》,大多数幼儿经过亲身观察,发现秋天的树普遍的特征就是树叶变黄了,风吹过会掉下来。所以我要求幼儿画出它的主要特征。能力强的幼儿,我会鼓励他们大胆展开想象,大胆表现。绘画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幼儿画了一棵绿葱葱的树,我问他:“秋天到了,你的树怎么还是和夏天一样绿呢?”他看了看我,回答道:“我家旁边的树就是这样的,它冬天的时候树叶也是绿绿的。”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常绿树”和“落叶树”,原来,我们的生活当中,并非都是落叶树,也有一些常绿树存在,如:桂花树、茶花树。当作品展示的时候,我让他们自由评价,哪些地方比人家好,好在哪里,那些地方不如人家,以后该怎么做。一次次的作画,一次次的比较,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醒悟。慢慢地他们也会有所改进。制作园林中的花草,我们还进行了荷花的制作,梅花的制作,线条是比较抽象而又单调的“语言”,那么,简单的线条为什么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好处呢?这样的答案我就让孩子到生活中自己寻找!这样一来,孩子们也有动力来研究如何画线条。孩子们发现太阳的光就是线,电话线也是线,由此孩子经常自己命名线条,如:太阳线、电话线等等,由于有了这些不同的线,孩子们对于绘画也是格外的有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变“抽象语言”为“具体语言”,实施在教学中就是过程的情景化。

在活动《荷花》中,我要求幼儿自己画荷花的图案,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半成品,添上各种对称的花纹。我为幼儿准备了两种材料:白纸和画有基本形状的纸,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材料的选择。对于平时作画比较大胆的幼儿,我鼓励他们选择白纸进行作画、装饰,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大胆构图;对于平时挥笔不够大胆的,我让他们拿老师准备的半成品(已经构好轮廓的)练习,通过勾画花纹,涂色时的挥笔,体验如何大胆。当他们的作品完成以后,同样给予肯定,在老师赞许的目光中,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喜悦和自豪,从中获得了满足,建立了一定的自信。

 

 

园林的美丽

 

我和家长联系利用节假日,孩子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参观园林一一展现在了孩子的眼前:花窗,门洞,窗棂上都有着丰富多样的线条花纹,线条与图形花纹的有机组合,产生了神奇的美感。孩子采集了自己的发现,使得孩子的感官受到了冲击,积极性持续升温。

探索生活中的变化。每个幼儿都具有创造的潜能。美术是幼儿体现自己对园林理解最直接的方法。创造的自然表达。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许多条条框框被打破,表现常与成人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有创造性。

比如折纸活动“荷花”中,我先让幼儿欣赏我折荷花的过程,然后根据图示自己折,当他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互相讨论,互相帮忙。荷花折成以后,我用神秘的口吻告诉幼儿:孩子们听了可乐了,我让孩子们知道,花儿在不同季节的园林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荷花在夏季是园林中主要的点缀,例如:在拙政园中荷花成片非常的美丽。有些孩子由于动手能力的局限。不太会操作,在同伴的帮助下,自己的努力下,也得到了成功。由此活动,我们看到此教学活动激活了幼儿的潜能,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互相帮助能力等,让幼儿在亲身尝试的过程中,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四、活用生活中的游戏。

儿童的绘画和艺术家的绘画不同,并不是狭义的美术,而是一种游戏。孩子都喜欢玩,游戏就是一种玩耍。游戏是孩子绘画的最好载体。在教学中,能为孩子创设一个游戏实践活动情境,就是给孩子提供一次直接接触生活和自然的机会,使孩子在动中有趣,动中有情,从而提高感性认识。由于幼儿时期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孩子往往喜欢具体形象的东西,也比较容易进入游戏情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运用故事情节来创设情境,这样既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又易于被他们接受、喜欢。如:大班的《假山》一课,这本来是一节语言欣赏课,老师让幼儿在欣赏课中知道假山在园林中的主题作用,知道假山的构成,假山的形状,然后让幼儿尝试运用报纸来制作假山。让绘画作品充分体现内容。幼儿在这种意境情绪的驱使下,展开想象翅膀,从而自觉、积极地投入到画画中去,体验创造快乐。

教育的本质即是生活,幼儿的生活和艺术生活是一个有机整体,课题是幼儿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题教育的根基是儿童的生活,幼儿园教育的意义是引导幼儿建构具有审美情趣的生活方式。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尊重生活、关注生活,将教育和幼儿生活有机融合,教育内容贴近幼儿生活,教育活动过程和方式渗透于幼儿的生活之中,帮助幼儿建立适应生活的积极态度,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回归生活的幼儿园教育正是以生活为素材,以教育为纽带,将教育渗透于幼儿的节日生活、饮食活动、科学探究和区域游戏之中,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渗透于家庭教育之中,让幼儿教育回归到一真实、完整、和谐、融合的生活世界,让生活更加美好

 

多彩的世界

我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经常生活在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中间,时常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那些幸福和快乐是孩子们给予的.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不快乐的人,一个缺少面对人生没有乐观态度的人也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我国一位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说过:“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们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作为孩子们的老师和朋友,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和孩子们一起去发现快乐、感受快乐吧!

在孩子们的眼中,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充满着惊喜,充满着乐趣,充满着很多.....如果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就会让学习融在生活中。当我和他们在户外散步时,他们会数着彩砖跳格子,往往数着数着就乱了套,最后哈哈笑成团再重新开始数;他们会歪歪扭扭、乐此不疲的走在彩色的车轮上转圈;也许对于成人来说这是无聊的事,可是看着孩子们的灿烂的笑脸,你就会明白他们乐此不疲的原因了。

今天我和孩子们在在草地上休息时,孩子们惊奇地发现:这里有一个大虫子。于是草地下还有什么就成了孩子们的话题,大家趴在草地上,有的用手,有的拿着拣到的树枝,都一个劲地在草地下面找呀找:“哈哈,快来看,我找到了一个东西啦。”仔细擦干净泥土一看:哎呀,原来是一块小石头。一下子就泻了气。“没关系,我再找。”冬冬嘟着嘴,气呼呼的样子到现在我仍然记得非常清楚。在经过一场草地混找之后,孩子们虽然小手都脏了,可他们都有了自己的战利品了:几个坏积木、几个蜗牛壳,还有一些死掉干了的小虫子,连草根都被拔了几根......也许这真的不是什么有意义的东西,但是我在孩子的脸上、眼里、心中看到了两个最珍贵的两个字:快乐。

让孩子们让他们从现在就感觉自己是一个快乐的小天使,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快乐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他们喜欢做的事那么我想这就是快乐的事吧。让孩子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能充分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求知的快乐,创造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而且还要充分体验到来自纯真友谊的快乐,来自集体温暖的快乐,来自野外嬉戏的快乐,来自乐观的天性被纵情释放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