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维薇
最近,我们开展了主题活动“苏州园林真好玩”,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园林里的漏窗,看到图案各异的漏窗时,大家都跃跃欲试。于是,美工区有孩子对着漏窗图片开始模仿绘画了,曹舒涵和梅心怡观察了一会儿图片后就动手绘画了,没多久就画出了好几副漏窗的精美画作。可是画了几幅后她们就显得有点不耐烦了:“老师,老是画没劲,我们可以画别的吗?”“嗯~~你们愿意试试用别的方法来做漏窗吗?”听了她们的抱怨,我提议道。“愿意,可是用什么方法呢?”于是我和美工区的几个孩子商量起来,最后决定用橡皮泥来做。很快,孩子们的作品出炉了,各种图案十分好看,孩子们也玩的不亦乐乎。
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在第二次的区域活动中,我又在美工区里添加了一些剪好的卷纸芯和鞋盒,请幼儿进行拼搭塑形,虽然一开始他们有些不知所措,不停的询问我应该怎么做。“你们觉得它像不像漏窗里的瓦片?”我拿起一片剪好的卷纸芯问。“像的。”很快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那可以怎么用呢?”“我知道了,这样搭在里面。”李铭榴说道。看着她的示范,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灵感,又开心的操作起来了。活动结束后,他们还拿着自己的作品向我介绍:“老师,我搭了一个太阳的漏窗!”“看我的,我搭的是花!” ……我的眼前都是一张张满是自豪的笑脸。
创造性的美工活动自然是离不开操作材料的,操作材料是开展游戏的物质保证,也是丰富游戏内容、发展幼儿创造能力的必要条件。以往我们在美工区提供的材料比较有限:蜡笔、彩纸。这些材料的表现形式有限,除了绘画就是剪贴,操作多了以后,孩子就失去了兴趣,不愿意再去美工区玩了。于是,我们经过讨论,试着在美工区里增加了一些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操作材料、胶粒、插片等,还把一些废旧材料也用于了我们的美工区活动,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把这些原材料变成需要建构的具体事物,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何乐而不为呢?
建构活动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有趣的区域活动又开始了,小朋友们开心的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区域开始活动。本学期,我们班开展了“大班幼儿欣赏苏州园林建筑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因此,很多区域活动的内容都与苏州园林相关。
今天建构区的主题是建造园林的一角,活动一开始,我先引导他们自由分工后,回忆自己去过的欣赏过的园林,想想园林里有些什么,再根据我们以有的活动经验,讨论可以在我们班的“园林一角”里搭建什么东西,经过一番讨论,孩子们确定了自己的建造任务:有的在玩花阶铺路,有的搭门洞,有的做假山……
随着活动的进行,孩子们很快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并准备这些作品组合在一起,可是他们却发现一个小朋友建的人比另一个小朋友建的假山还高出许多,我便引导他们自己观察发现这一不合理的地方,启发他们想出修改办法。一个小朋友马上想出了主意:“我把假山再筑高些,你把人变矮些好吗?”另一个说:“对,好办法!”他们边修改还边议论,怎样搭得更好。
经过指导,这组幼儿配合默契, 一个漂亮的园林一角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们高兴地又鼓掌又叫好。这是他们合作建造的成果,孩子们共同分享着团结协作成功后的欢乐。
进入大班以后,幼儿除了能够单独建构建筑物的主要特征及细节部分。按课程总目标要求,大班幼儿还需掌握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建构任务的要求。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建构中喜欢自管自玩,而且把自己需要的材料抢一大堆,完全不顾大家,并且不管有些建筑内容需大家共同完成的。这种缺乏合作精神的行为,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因此,开学初,我就多选择一些合作建构方面的内容,引导他们在建构游戏时不在以单独游戏为主,而更趋向与群体化,这就让幼儿感觉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成为了游戏成功的“阶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要想使建构内容不断丰富,就要让幼儿学会与同伴、老师交往,学会合作。在幼儿结伴共同建造某一组复杂的建筑群时,教师要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注意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当组内出现不同意见时,要及时进行疏导,让幼儿学会协商,学习一些交往的技巧。
小图示,大功用
在区域活动美术区开展的“制作菊花”的活动中,我先给小朋友展示了四朵不同形状不同姿态的“菊花”制作激发幼儿制作兴趣,然后让小朋友说说范例中使用的制作方法,大家热烈的讨论了起来,说到了很多制作方法,但是比较零散,没有顺序性。于是,我出示了制作图示,和孩子们一起,边看图示边学习制作菊花。在让小朋友说说还图示上是如何制作菊花的时候,我发现一向保持沉默的晨晨小朋友也举起了小手。于是,我抓住机遇请他来回答。虽然他的回答与前一位小朋友类似,但是我还是及时表扬了他。在制作时,他好像还是沉浸在刚才的喜悦中,用了许多他刚才说到的方法制作起了花朵。我及时引导,在我的引导下他顺利的完成了今天的活动。
手工制作是孩子们喜爱的活动之一。它既能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发展孩子的目测力、空间想像力和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孩子的几何形体概念。 大班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手工制作的经验和技能,这时可以把制作步骤展示在黑板上,让幼儿自己发现其中的制作方法,然后鼓励幼儿大胆探索,用基本步骤变出更多的形象。
班级中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制作能力各有不同,因此在操作活动时,能力强的孩子听一次老师的讲解示范就能够很好的完成自己的作品,甚至有时不需要讲解,仅仅靠自己探索尝试就能完成了,而一些能力弱的孩子则需要老师反复的讲解和指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孩子比较多,老师往往不能照顾到每个孩子,此时,图示就能发挥个别指导的作用了,让能力较弱的孩子有反复观察和模仿的机会。例如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就是让幼儿边看图示边制作,能力强的幼儿可以自己探索,通过观察思考与尝试,独立进行操作。而一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在遇到不懂的步骤图时,老师再做适当的示范讲解,帮助他们顺利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今天的活动中孩子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样的方法可以激发孩子们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性思维。
分工合作乐趣多
有趣的区域活动又开始了,今天美工区里大部分都是男孩子,设定的主题是制作“石舫”,孩子们都兴致勃勃的参与石舫建构中,严存予与郭以恒都选择了积塑,相互配合拼起了船底,而较晚入区的徐梦阳看到积塑玩具已经有很多小朋友在玩了,就和严存予商量:“能不能和我一起玩?”严存予说:“我们人数已经够了,快没玩具了,你到其他地方去吧!”“但我已经在最后一格的入区表填上号数了。”徐梦阳不愿意去其他区。蒋经纬在一旁拿出小花片约徐梦阳:“那我们拼一些小船好了。”但徐梦阳还是不愿意。
于是,我介入启发幼儿想想:“船上可以有些什么样的摆设装饰一下?”他们回答了好多种:“桌子、椅子、船浆、旗子等。”“那这些小装饰就可以用花片模拟建构,再与大船组合起来是不是啊?”我继续问道。这时,徐梦阳像是获得某种灵感,兴奋的拉着蒋经纬一起用花片装饰石舫。活动结束时,这几个小朋友一起合作完成的石舫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在讲评活动时,几个小家伙兴奋的介绍着自己的作品,“我和严存予一起做的船身!”郭以恒首先介绍道。“我和蒋经纬用花片搭的桌椅放在船上!”徐梦阳也打开了话匣子……
通过本次观察发现:有个别幼儿较不愿与他人合作、分享,独占欲也强。这使在集体活动的多数幼儿缺乏交流,语言的沟通,及游戏经验的交往,在某些程度上约束幼儿相互学习与发展的机会。而在区域活动中,幼儿交流合作的机会明显增多,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学习的机会,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模拟建构的同时,可提醒启发幼儿更多的创造力,在肯定个别幼儿的独特成果时,又要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取得更大的收获。
在这次的区域活动中,虽然有小部分幼儿在合作建构,但有时局限在好朋友中,对其他幼儿的介入拒而远之。因此,教师在评价他们作品时,要多多表扬多人合作后的不同成果,让幼儿愿意接受合作后的集体喜悦和荣耀,相互模仿学习到同伴游戏时的玩法与经验,体验分工合作,分享结果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