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雅婧
谁都知道“心灵手巧”,现在的家长也都知道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真正让孩子动手的机会并不太多。在美术活动《美丽的菊花》操作中陈宇希在用彩纸和笔做“菊花”。在老师讲解完操作要点后大家动手制作“菊花”。 陈宇希把笔放在纸上想把纸卷起来。可试了几次没有成功他只是一直在转 动笔而没有把纸带着卷。张老师走到他身边手把手教了他一次。他表 示“会了”。这次他把纸放在笔上面试了几次没有成功。看见同伴已经 做了几个眼睛一直盯着。老师见后又去指导了一次。这次方法对了可由于他动手能力较弱还是没有卷起来。陈宇希的动手能力比较弱菊花没有完成。加上理论要能联系实际还是有距离的。一些孩子也是这样嘴上说会了可动起手来就不会了。以后活动中我们要多安排些动手的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动作是孩子成长发育中非常重要的机制之一。陈宇希在家父母什么事都不舍得让他做这也是造成他动手能力弱的一个原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以为他不能或做不好我们应该给他们机会、时间多让他们去锻炼,这样孩子在逐步学习中动手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不过老师在其中的角色身份一定要处理好,要注重引发他们动手的兴趣并激励他们动手的行为。在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环境,为幼儿创造性思维提供一个自由驰骋的空间。
在整个过程里,他们的想象、求知欲望、创造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最后的作品像不像,最后的作品完整与否。当然,作品完整和出色更好,但是更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作品是否有孩子自己的个性,符合孩子的需求愿望。不然,会扼杀了孩子去创新的机会。因此,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我总是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从不轻易指责孩子,让孩子在一种轻松、自由、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
区域活动中的民间艺术教育
区域活动是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的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主动的进行探索与交往,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深受幼儿喜爱。因此,在民间艺术实验过程中,我为了能曾强其实验地教育效果,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将民间艺术教育溶于区域活动之中,收到良好效益。
大班的民间特色小吃区。材料丰富,幼儿积极参与,气氛浓烈。民间特产区制作丰富,幼儿投入。中班偏重于民间纸艺制作,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对民间歌舞也有了浓厚兴趣。小班的区域是具有童趣的民间小制作,教师们动脑筋用废旧材料将许多幼儿不易理解的物品变成小年龄的孩子喜欢并乐意操作的东西。
在区域活动中突出了明显的年龄特点。大班的幼儿能利用特色小吃区、特产制作区、民间艺术表演区等多个区域进行社会性交往。中班的戏曲服饰装饰区、脸谱、瓷砖彩绘区、绳艺装饰区、插花区等注重于技能技巧的培养和增强对民间艺术的审美能力。小班的幼儿通过趣味性的民间小制作如:小扇子、臭豆腐、糖葫芦等增强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在美术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彩色纸、彩带、碎布头、魔法玉米等大量的材料,让孩子进行简单的工艺操作。在美术区孩子们憋足了劲,认真的制作起来,通过画、剪、贴,任其所能,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同时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去创造美、表现美。
幼儿在充满民间艺术氛围的环境中,通过与环境和材料的合作,从中他们受到了民间艺术美的熏陶,萌发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们开展的区域活动,不是单一的让幼儿去”做做、玩玩”,而由教师从中去协调各类活动之间的联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区域活动有机相连,将区域活动与幼儿的一日活动有机相连。如:在“苏州园林真好玩”这一主题中心活动中,让幼儿制作《美丽的漏窗》,我们有意识地在区域中放置各种苏州园林的漏窗、花窗。请幼儿在活动中观察其特征、形态,激发幼儿制作地兴趣,由于活动区的感染,幼儿在制作时,用不同的制作材料将漏窗制作出来。
如何提高幼儿操作的兴趣
今天又轮到我们班的区域活动,小朋友们都陆续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今天美工区的材料是用可乐瓶底部印梅花,选择美工区的小朋友都纷纷拿起可乐瓶上蘸颜料开始印画,当我走到王君如身边的时候,发现她还没有开始行动,我问她:“要老师帮忙吗?”她不讲话只是点点头,我握着她的手拿可乐瓶蘸颜料,让她感受参与作画的乐趣,我明显感觉到王君如即使在老师的帮助下还是不敢放手去画,小手握的紧紧的,连我都有点困难控制她的小手走向了。
等小朋友画好后,我们大家一起欣赏自己印画,并重点表扬王君如,以我们是好朋友的身份,说我们共同印画时很用心,并更多的表扬了王君如在作画的时候很用心。以表扬鼓励的方式帮助王君如增强自信心。
王君如是中班下学期才转进来的,她性格比较胆小,而且加上她是插班生对陌生环境,产生了恐惧与不安的情绪。王君如平时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比较孤立,不合群,而且对集体性的学习活动不感兴趣。王君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弱,接受速度也比较慢,而且缺乏自信。
根据她以上的行为特点,我觉得作为老师应该: 1、想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可以多倾听她表达,教师多与她交流,激发她愿意说的欲望。2、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帮助她建立自信信,蹲下来以朋友的身份与她交流,共同完成作品,降低作品的难度,注重过程的情感体验。3、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和性格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着重培养参与的兴趣。4、及时与家长做好沟通。
新形势下的幼儿教师已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促进者。因此,不仅在于教师对于突发事件冷静、机智而又富有艺术性的处理能力,而更在于她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如何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如何顺应幼儿的个体需要,以及如何运用个体带动群体的行为策略,引导全体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的理性风采。都说“不留痕迹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教师在碰到个体需要与集体安排发生冲突时,能冷静地面对,机智地让个别幼儿示范,及时地调整了教育策略,让幼儿在与同伴相互交流的宽松环境下自然、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枯燥的“教”给他们,凸显了幼儿互相“学”的作用。
我是小小建筑师
苏州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哪里来?美丽的石舫哪里来?都是那些了不起的建筑师设计的。在活动前一直在设想,怎样引导孩子去感受苏州园林,然后激发起他们大胆或有创意的绘画?
想了很久,我把目标锁定在周围孩子熟悉的建筑,如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延伸到苏州的特色建筑——小桥、亭子等,在图片的感知中了解苏州园林,也知道苏州园林的特色,能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建筑,从而激发起孩子创作的欲望。
而事实也是如此,当出示图片时,激发了孩子谈话的欲望,纷纷都表示见过这些建筑,而我也趁机给孩子讲述这些建筑的特色,如有的象亭子,有的象荷花,形状不一;有的造在山上,有的半架于河面。
由于时间的限制,有的孩子作品还没有完成,但大多数孩子的作品基本呈现了,亭子,假山,还有石舫,鹅卵石铺路、小桥等等,孩子大胆、自由、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想象空间,而我也均以“优”的印章给孩子颁发了“优秀设计师”的奖项。
活动的设计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因为他们熟悉这些建筑,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绘画,那么他们就觉得有内容可画、并不断升华,能在作画时始终保持兴趣。这节课我本着让孩子欣赏、自主、自由的原则,从欣赏中激发孩子创作的愿望,自由去用笔描述园林里的房子,感受设计亭子、石舫的乐趣。在自己的天空中尽情展示自己的成果,享受着课堂,享受着自己的收获。把任务放到孩子的身上,学习的内容就成了孩子的需要,画面中我没有规定孩子去绘画怎样的房子,而是告诉孩子喜欢小楼、喜欢花窗的都可以绘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孩子自己去寻找、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建筑设计。使孩子拥有了自己的个人观点,作品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尤其是徐圣杰的作品——她说打仗时候会在地底下挖通道造房子,我肯定了她的意见,满足了她绘画的要求。在整个环节中,我一直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幼儿交流积极,思维活跃。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激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感受了同伴之间的友谊。
游戏中的兴趣与操作
主题活动前讲评中,向建筑角的负责人提出了“园林中要有冬天的景象”的要求。幼儿欣然答应了下来。
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全部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的建构建筑物,唯独绿化没有工作人员。于是,教室介入直接问负责人:“负责人,园林里的绿化今天是由谁负责的?”负责人xx皱着眉头回答:“我是请xx造绿化的。”一旁的xx抢着说:“这个积木搭绿化又不好看的。”“那,除了用这些积木搭绿化外,还可以使用什么呢?” xx依然投入在一些木制的积木中,而负责人xx听了我的话,奔入了材料超市中。
游戏过半,我再次来到了“苏州园林”。发现幼儿已经用现有的塑料草坪和塑料花朵在园林的中间建构一块绿地,绿地上只有一朵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花朵,我想可能是刚才在
教师的介入中xx制作的吧。而此时工作人员依然的在忘我的建构着一排排、一座座的建筑物。我假装很匆忙的向工作人员借走了绿地中的一些植物,当我转回来时,绿地依然,没认及时补充。我再次假装刮起了沙尘暴,说“园林的绿色植物都受到了破坏,要重新种植一批。”并乘此机会将园林中现成的假花、假草都取走了。
可是直到游戏下班音乐响起,园林的绿化还是没认问津。
首先,从本次的主题游戏中,可以发现幼儿对建构活动的专注、投入。但是在主题游戏背景下开展的建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于建构操作,而必须有扮演、有交流、有情节。那么,在本案例中,就能发现这是目前本主题内容所欠缺的。
我们也试图将班级近期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与主题游戏相结合,使主题在游戏中有新的生成点。所以教师在游戏的开始中就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要求。但教师的几次介入都没有促使幼儿完成活动的要求。第一次的直接介入,虽然负责人勉强的自制了一朵花,但是这种探索没有继续下去,可以看出他仅仅是为了“交差”。同时在其中也看出该主题中幼儿对自己的角色身份并不感兴趣,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第二次的间接介入,教师是为了激发幼儿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园林的绿化,绿化的缺少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很明显这次的指导也是以失败告终的。第三次的间接指导,教师直接将矛头指向了园林的绿化,设计了“沙尘暴,植物枯死”的情节,但幼儿仍然无动于衷。
在“苏州园林真好看”的主题游戏中,教师布置的绿化任务并不是他们的兴趣点。幼儿从始至终都在积极的建构小桥、鹅卵石小路、亭子等一系列的建筑物,这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自发的行为。
在该主题中,幼儿的角色身份、角色行为、交流过程并不影像到幼儿的游戏过程。既然是主题游戏,必须是在一定情节中通过交往开展的,情节的丰富、角色行为、语言直接影像到游戏质量。我们在设计主题时,也要避免批着主题游戏的外衣,实质开展的是无区别的操作类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