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科研 > 课题教研
课题教研
大一课题2013.9-2014.2教育笔记---老师如何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指导者?
发布日期:2014-2-28   点击:2524

顾舜霞

区角活动中,老师如何做一个观察者、记录者、指导者? 随着教师观念的不断更新,我们逐渐意识到平等的师幼关系、良好的师幼互动是优质教育的前提。在教育过程中幼儿应作为主体出现。教师并不是发号施令的“万事通”,而是应以平等的方式同幼儿进行交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努力成为幼儿学习互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只有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才能发掘幼儿身上的优点、亮点、闪光点,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幼儿的才能。

“区角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与集体教学中的师幼互动是有所区别的,“区角活动”中是以幼儿自主学习的一种师幼互动过程。那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观察者、记录者、指导者呢?我在工作中有如下体会:

 一、 认真确定观察的目的 在开展观察之前,教师要多方面地进行认真地分析,以确定你所实施的观察的目的。

二、 选择合适的观察记录方法: 开展幼儿行为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通常有以下几种:日记法、轶事记录法、样本描述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检核表、评量表等。

三、教师在幼儿“区角活动”中是支持、合作与引导者。 1 共同合作 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区角活动”中一些探索还不能够独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共同合作。2 情感支持 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探索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教师的支持不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支持。情感支持是实现良好师幼互动的基础。一次在建构区中,玩得起劲的袁嘉睿告诉我要搭长廊送给我,我很期待她的作品。可是当她搭完了栏杆时就来告诉我:“老师,我还是搭别的送给你吧!”我奇怪的问:“为什么呀?”“我不会搭,上次是徐圣杰帮我搭的。”于是我对她说:“徐圣杰会搭,你肯定也会的,你去试试看好吗?没关系,我会在你身边和你一起想办法的。”于是袁嘉睿又回到建构区搭了起来,可就是长廊的顶,她搭了又倒,倒了又搭,经过几翻尝试,越悦终于搭好了长廊,她高兴极了,将长廊送给了我。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对她进行帮助,只是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在她最没有信心、沮丧的时候,我的话无疑给了她一种希望,让她重拾信心,让她有勇气去克服困难,自我实现。 3 “慢半拍”的提示与引导 在“区角活动”中实现良好的师幼互动,教师应学会“慢半拍” ,发现幼儿存在问题时,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和意念强加给幼儿,要让幼儿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自主建构知识。

利用游戏活动学会自我控制

不管是在教育活动中,还是在游戏中,懂事听话的孩子总是会得到老师的关爱,而那些喜欢调皮、爱捣乱孩子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教育,但往往又事与愿违。细想起来,其实这些喜欢调皮捣乱的孩子,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 

每天,蒋睿宸的一举一动都在我的视线范围内:做操时,他会以小便为由偷偷地溜回教室玩一会儿玩具;户外活动时,他会趁你不注意爬到滑梯上转一圈再下来;午睡时,他会像小乌龟一样把脖子伸得老长老长;上课时,他会钻到桌子底下和你“捉迷藏”……他的自由散漫、调皮捣乱已经到了无人能及的地步。可是,既然蒋睿宸已经成了班上的一分子,总不能让他一直自由下去吧,我该怎么办呢?很庆幸,后来的自主性游戏活动让我找到了帮助蒋睿宸的办法。又到了自主游戏时问了,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投入到游戏活动中。蒋睿宸也不例外,选择了他喜欢玩的“建构”游戏,开始用养乐多瓶子进行铺鹅卵石小路。游戏一开始,他就忙活起来,将养乐多瓶子摆放出来,还细心地整理着篮子中多余的的瓶子。准备工作完毕后,他便开始认真的拼摆起来。别看蒋睿宸平时吵吵闹闹,在游戏中却完全变了一个人。他不仅语言表达能力强,而且善于与同伴交往。那热情的招呼,那熟练的动作,让站在一旁的我很是感动。

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与调皮捣乱联系在一起呢?细细分析,这与他好动、自控能力差有关,而以前总是要求他安静地做一些他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难怪他要捣乱呢。看来,只有找到孩子感兴趣的事情,他才会充分地表现出出色的一面。我想,要让蒋睿宸尽快地融人到集体中,感受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分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佳办法就是让孩子在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学会自我控制,学会正确地与同伴交往,让孩子在“虚拟的小社会”里渐渐地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良好的学习习惯

幼儿倾听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语言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幼儿的终身学习、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另外,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他们会听、会说并会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培养幼儿倾听能力是发展幼儿语言的基础。可见,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下午我们班的美术活动是粘贴画《花街铺路》。当我出示范例作品的时候,小朋友便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赞叹之声:好漂亮啊!多美的小路啊!花儿也很好看呢。看着范例作品小朋友就已经产生了动手的欲望,一个个显出跃跃欲试的神情。

这个活动在粘贴绘画之前要求小朋友剪出许多的彩色碎纸屑,再用碎纸屑粘贴花团,最后在花团旁边粘贴满报纸球。我对操作方法步骤一一作了详细地解说并强调、演示了如何快速剪出碎纸屑的方法后,小朋友便兴致勃勃地开始工作了。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赵星瞳小朋友,他也在认真剪纸,但没有按老师给的方法去操作:在他的手里,小纸屑是一小片一小片的剪出来,别的小朋友剪好纸屑已经开始粘贴报纸球了,可他还在不慌不忙地一片片地剪。在我的催促帮忙下,终于将纸屑剪好……

在上述观察中,虽然老师已经详细讲解操作方法,但发现该幼儿并没有掌握如何快速剪纸屑的方法,可见该幼儿在学习中尚未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及专心观察习惯,而且没有时间观念,不在意速度,对周围小朋友的操作情况不注意也不会向同伴学习,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不利。孩子的大部分知识、经验来自于倾听和观察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良好的倾听、观察等习惯对于个体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其学习习惯我觉得:第一,满足其好奇心,让他去体验感知;第二,激发其好奇心,好奇便是求知;第三,创造模仿的机会,找勇敢的同学分享学习的快乐,其他同学便模仿学习。第四,师生共读一本书,适时的赞美和欣赏,走进幼小的心灵。对于该幼儿要加强个别教育和指导,逐渐形成良好的倾听、观察习惯,并鼓励他向周边的同伴学习,努力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促使幼儿取得更大的进步。

培养大班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

我国大多数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工作的繁忙,孩子的玩伴除了家人,更多的就是电视机、电脑、玩具,这无疑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自私、孤僻、攻击性行为、与同伴之间不能相互谦让等问题的原因。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影响。

施展钧是个乖巧、可爱的男孩子,平时不善于表达,在活动中缺乏自信,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针对他的情况,我认真观察他在建构游戏中的表现,并逐步深入引导,使其在活动中的交往、技能及大胆自信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提高。

选区游戏开始了,施展钧,夏静羽、黄奕霖都选择了建构区的游戏,这次搭建的主题是“苏州园林里的门洞”。游戏一开始,夏静羽就发挥自己的“组织特长”对大家说:“咱们来搭一个门洞吧,旁边有长廊。”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几个幼儿忙着选积木,并一起搭建起来。小朋友们都在忙碌着,只见施展钧站在一旁看着大家搭建,一副想参加又不好意思的表情。我问他:“施展钧,你怎么不去玩? 施展钧笑了一下,又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首先,我以“参观者”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欣赏幼儿的搭建作品,并提问:“这儿建的是什么?谁是总负责? 夏静羽马上站出来说:“这是我和小朋友们一起建的门洞,还没有建好。”我见他们忙着运积木又问道:“你们用的材料可真多,需要帮忙吗?”“好的,谢谢你。”几个小朋友异口同声地说。“你们再看看还有谁可以来帮忙?”我一边帮忙一边对黄帅等几个小朋友说。大家一下子就发现了站在一旁的施展钧,大家都叫他,夏静羽还走过去拉住施展钧的手说:施展钧你来帮我们一起建门洞吧。” 施展钧非常乐意的帮大家一起搬运起积木来。施展钧由于害羞、胆小、不好意思主动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但同时又对同班的游戏活动非常渴望。因此,作为教师应适时因势利导,引导其愉快地融入同伴的活动,拉进与同伴的距离,使其自然的加入同伴的群体,同时在与同伴的游戏中逐渐的培养其交往、合作等能力。

怎样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

孩子进入大班后,更多方面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人,让他们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尤其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比如:环保中废物的利用,让孩子在了解环保的过程中,也体会着一种关心社会的责任。结合这两方面,我选择了这个题材,通过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生活中一些无用的报纸,并加以设计制作园林里的门洞,这就是我选材的意图。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力求看、听、想、做结合,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实现教学做合一,并借助小组合作制作的形式在活动中提升幼儿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技能的传授上老师也开拓思路,把孩子们原有的一些平面装饰技能重新组合运用到立体装饰上。对孩子来说,在技能上也是一次飞跃。

学会合作,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支柱之一,孩子在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利用他人的想法和建议,进行资源共享,从而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的产生,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学习合作,耐心倾听同伴之间的想法。

   在幼儿学习活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加以解决。

  2.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增强自信心。

   在孩子各项学习活动过程中,孩子始终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能够对整个过程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而大人对活动过程的干预和控制降低到最低限度,仅仅在必要时给予幼儿适时的支持。让孩子在合作、动手、相互表达与倾听的过程中,想象的思路越来越明晰、越来越开阔。

  3.学会在讨论中相互质疑,寻找答案。

   在孩子的活动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孩子经常为了一些问题和同伴发生小小的争执,其实这种现象是非常可取的,在孩子的相互争论或讨论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使孩子们的思维获得拓展,创造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4.不断激发新的灵感,提出新的假设。

   在各类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下 一个人的能力往往是难以解决的。我们就让孩子们互相帮助、出出主意,运用各自的经验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在孩子们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和关键的地方教师不断地加以点拨、引导、总结和提升,从而引发孩子们再次解决问题的欲望。同事也激发了幼儿不断发现新问题的欲望。活动中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多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孩子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孩子们在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互助、分享。